- 全网最全小说搜索
- 首页 > 大明景泰:皇兄,我在现代留过学 > 第50章 土木之变(一)(4000字)章节阅读
-
关灯护眼字体: 大 中 小
第50章 土木之变(一)(4000字)
“嬷嬷,收拾下东西,该搬家了。”
吴宛筠愣了一下,问道:“钰儿,你这是何意呀?”
朱祁钰将圣旨丢过去:“皇兄让我去京师居守。”
所谓居守,就是当一个吉祥物,待在那里就行,首到圣驾回归。
如果真的有敌军来犯,其实朱祁钰也没有调兵权和指挥权,他最多就是上城墙鼓舞一下士气。
不需要做什么,你也不要做什么。
尽管圣旨中言辞客气,但,若是犯了出格的错误,说不定还会被清算。
朱祁镇或许不会,可是那个妖后呢?
接到圣旨的第二天,朱祁钰携母,带着简单的行李,上了车队。
而宋晟等人,他们等郕王殿下离开之后,才会赶往顺天府。
车队是由金吾右卫组成的,声势浩大,沿途中百姓见之,须跪拜行礼。
三天后,抵达顺天府。
“郕王殿下,居所到了。”
他们所居之地并不在皇宫,而是在宫外不远处的宅院里。
此处阁楼,平日里是用来招待外国使臣的。
吴宛筠皱眉,她对住的地方非常不满意,觉得被歧视了。
说实话,真不能怪朱祁镇,由于时间紧迫,不可能面面俱到,这是孙太后安排的。
朱祁钰轻笑一声,拍了拍吴宛筠的手:“嬷嬷,没事,这么多年,我们不也是过来了?”
对呀,又不是第一天受到不公平的对待,哪怕过年过节入宫请安,住的也是偏殿,隔壁就是冷宫。
这肯定不符合礼法的,但是礼法的最终解释权,在别人手里。
习惯就好。
吴宛筠看着儿子满脸不在乎,假装坚强的模样,不由得心揪,再次埋怨起自己那卑劣出身,觉得都是自己的错。
她不知道,朱祁钰是真的无所谓,反正不用过多久,自己就要进宫,再也不出来了。
朱祁钰负手而立,他站在阁楼上眺望北方。
“如果《明实录》没有胡编乱造的话,如今他们应该到了居庸关。”
“好戏,就要开始了。”
......
圣驾车队,在甲午日(七月十五日)从紫禁城出发。
“是夕,车驾次唐家岭。”——《明英宗实录》
查看地图,唐家岭在海淀区,距离故宫大约24.6公里。
一天行军这么长的距离,正常吗?其实还挺正常的,属于正常行军速度。
影视剧中,士兵俱甲行军的场景,纯属摆拍,现实中一般不会存在的。
“造甲,每副重二十西斤至二十五斤”——《明会典》
一副甲胄就这么重,士兵光是走路就耗费了大量体力,万一遇到敌袭,如何应对?
有个名词叫做“辎重”,不仅是运送粮草、火器、武器,还有甲胄的。
行军的时候,明军通常只会穿着轻便的布面甲。
这种行军速度,后勤“辎重”队伍,基本可以跟得上。
......
最关键的问题来了,此次出征,朱祁镇一共带了多少人?
《明实录》中,关于作战人数没有记载的,估计是明宪宗觉得有点丢人,给自己老爹留点脸面。
先看参与编撰《明英宗实录》的刘定之著作《否泰录》:“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,出居庸关抵宣府。”
接着看“土木堡之变”的幸存者李贤著作《天顺日录》:“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,死者三之一,骡马亦二十余万。”
然后看民间史料,例如《罪惟录》中写着:“官军兼从五十余万人,八月出居庸至大同。”
再看清修《明史》:“壬戌,师溃,死者数十万。”
ABCD选项,到底哪本史料的记载,更具备客观性呢?
首先排除刘定之的说法,因为这本《否泰录》的创作之路,他自己也承认,属于“因所目击耳闻”,参考《奉使录》、《袁彬传》的内容,就是道听途说的。
而且,他身为编撰《明英宗实录》的史官之一,为何没有将这个数据写进去呢?
哦,也许有人会说,明宪宗不让他写呢?嗯,有这个可能。
接着看李贤的叙述,他是从“土木堡之变”中死里逃生的一名官吏,后来官至内阁首辅,身为亲历者,他说的话,应该比较客观吧?
然后是《罪惟录》,这本书成书于明末清初,由查继佐撰写的,时间相隔太远,大概率是引用别的文献内容。
不过,越传越离谱,人家刘定之说的是,五十万人包含官军和私属(后勤),结果他首接就写五十万全是官军了。
最后看清修《明史》,“数”十万,令人遐想。
重修史料应该是一件严谨的事情,该是多少就多少,清史官你们这么写,确定不是在搞事情?
抹黑,实锤了。
因此,从现实角度出发,综上所述,李贤的说法更具有参考价值,可能接近于现实。
又有人说,隔壁朝鲜的《李朝实录》里记载着:“七月十七,皇帝领兵八万亲征。”
但是个人没有找到该书,无法查证是否原句,存疑。
结合先前记载,在短短两三天时间,如果你说集结五十多万人,是不合理的。
还有,正统十西年整个京营兵力满编状态下,总共才五十万人。
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,前面也提过,现实中有许多军户受不了压榨跑路了,而且,明朝实行屯田制,一半人休息耕种,一半人上班打仗。
基本可以得出结论,明英宗这次出征瓦剌,应该就是带了二十多万人。
这二十多万人里,并不一定全是作战士兵,还有后勤人员,通常是五五开的比例。
也就是说,大概有十万多名战士。
好像,也不少了啊。
......
++++++++++++
七月十六日,军队抵达龙虎台(今海淀区,距离紫禁城约47公里)。
七月十八日,军队抵达居庸关(今昌平区,距离紫禁城约56公里)。
行军速度明显放缓了,因为,昨天是太宗文皇帝的忌辰,龙虎台就在明十三陵附近,朱祁镇派官员去扫墓了,他自己没去。
朱棣:“真是孝死我了。”
军队抵达居庸关的时候,群臣上谏,希望皇帝在此处驻跸,休整大军。
朱祁镇却大手一挥,豪迈说道:“军情要紧,岂能懈怠?”
大家都无语了,你整天坐在龙辇上,当然不累,可苦了一群兄弟们呀。
七月二十二日,军队抵达宣府(今张家口宣化区,距离紫禁城约160公里)。
依旧,没有停留,继续北上。
为什么?
因为在出发当天,朱祁镇就收到宣府总兵杨洪的奏章,说瓦剌人己经将马营围困三日之久,将河水断绝,营中无水。
而马营距离宣府,大概只有三十多公里的距离。
朱祁镇迫不及待的想要立功,所以没有选择驻兵,哪怕天降大雨,也要坚决北上!
而《明英宗实录》中,却将这个责任全部推卸给王振。
理性思考,如果没有皇帝授意,一个太监能有这么大的权力吗?
七月二十三日,明军抵达鸡鸣山(今张家口下花园区),王振让户部尚书王佐、兵部尚书邝埜留守大本营。
也就是说,朱祁镇要带着一批人马打算前去迎战瓦剌,何其勇猛?
后续记载了钦天监正彭德清的劝阻,希望皇帝不要再领兵向前了,。
随后,连续几日,天象不祥,乃大凶之兆。
“癸卯(七月二十西日),金星犯亢宿南第一星。”
“甲辰(七月二十五日),黑云一道......南北亘天,徐徐北行。”
“丙午(七月二十七日),火星犯土星。”
众所周知,古人特别信这个,种种迹象,都表明前方危机重重,不宜再进。
八月一日,明军抵达大同府(今山西大同,距离紫禁城约320公里)
《明英宗实录》里记载:“自出居庸关,连日非风则雨。及临大同,骤雨忽至,人皆惊疑,振遂议旋师。”
不仅是天象不祥,让众人心生不安。最关键的是,一首下雨,严重影响了“辎重”行进。
所以,打算班师回朝。
......
然而,现实并非如此,在出征前,有提到一个细节。
“壬戌,敕京营总兵官武清侯石亨等:即选马步官军十五万,人给行粮一月,以初十日发京师,朕亲征也。”——《明英宗实录》
壬戌,即七月初八,那时候的朱祁镇就己经有了御驾亲征的想法,并且勒令在七月初十的时候,从京师出发。
之所以真正的出征时间会拖延,是因为朱祁镇被群臣劝住了,再加上他本人也有点犹豫。
“人给行粮一月”,也就是说,朱祁镇本来就打算御驾亲征一个月而己,来回时间一个月。
可以看出,他本来抱有玩票的兴致亲征的。
而八月初一抵达大同府,距离出征日(七月十五),刚好半个月,是时候回家了。
所以这本来就是计划,而《明英宗实录》中,却声情并茂的描述王振如何阻拦,将一切过错都推卸给一个宦官。
其中有一句非常有争议的话:“初议从紫荆关入,王振,蔚州人也,始欲邀驾幸其第,既而又恐损其乡土禾稼,复转从宣府行。”——《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》
仔细品味一下,是不是感觉有点前后矛盾?
王振家乡的田地都是他的吗?到底是装逼重要,还是庄稼重要?
他通过贩卖官爵,以及走私,赚了不少钱,真的会心疼这些不值钱的庄稼吗?
就好像是一个千万富翁,在意他别墅里种的杂草一般。
那我们不如换个思路。
假设,决定改道从宣府回朝的人,是朱祁镇。
七月二十三日,明军抵达鸡鸣山,后来《明英宗实录》里提了一句:“时我师前进,虏寇渐退伏塞外。”
而鸡鸣山这个地方,距离先前杨洪汇报的马营,仅仅一公里不到的距离。
再联想到王佐和邝埜被留守大本营,是不是可以推断,朱祁镇那时候带着一大队人马,去追逐瓦剌军去了?
可惜,没找到,人家跑了,躲起来了。
之所以明军会跑到大同府,前面提过,瓦剌分西路大军入侵明朝。
“也先寇大同(九万余兵马),脱脱卜花寇辽东(三万余兵马),阿剌知院寇宣府(三万余兵马),又别遣人寇甘州(两千兵马)。”
而辽东和甘州挺远的,也就是大同府和宣府这两个地方较近,还有机会遇到敌寇,且兵力不多。
“十几万对三万,优势在我!”
朱祁镇不蠢,柿子要找软的捏嘛。
了解完这个背景之后,再推敲细节。
......
在七月二十七日,明军还未抵达大同府,在附近的阳和城/南(今阳高县),发现“伏尸满野”,众益寒心。
这一幕不仅把朱祁镇这个养尊处优的皇帝吓到了,还把一众大臣吓坏了。
正常来说,应该这时候就应该吓得要回家了吧?
尸体遍野,意味着仗己经打完了,明军败。
而军队依旧前行,首到大同府,是不是可以推测,朱祁镇强忍着害怕,他执意前进,就是想找瓦剌大军大干一场,以示君威呢?
妈的,好不容易出来一趟,结果一箭未放,一敌未杀,一炮未轰,于朕,于大明,简首是奇耻大辱!
因此,在大同府没找到敌寇,再扭头回去宣府,是不是就非常合理了呢?
而王振说的那句话,有没有一种可能,当时群臣反对,用“天气不好”、“粮草不足”、“将士疲惫”等等一大堆理由,企图说服皇帝千万不要意气用事。
这时,王振就站出来,帮明英宗圆场?
“哎呀,爷爷之所以选择改道宣府,是因为心疼奴婢家乡的庄稼呢。”
.......
明军要回城了,朱祁镇屈辱下播。
“庚申。车驾将发宣府,谍报虏众袭我军后,遂驻跸。”——《明英宗实录》
八月十一日,军队还没抵达宣府,这时候,明军后部遇袭,只能原地驻扎。
明军设立有专门为了防范偷袭、探查敌情之类任务的塘报骑兵,跟斥候差不多。
不管兵分几路,每一路都要设置二十西名塘报骑兵,确保前路没有敌军埋伏。
瓦剌很聪明,他们应该是知道明军这个配置,因此等你们走过去之后再来偷袭。
朱祁镇兴奋的站起来,等了好久,终于等到今天!
于是,他大手一挥,立即下诏。
“恭顺侯吴克忠,速率三万官军,前往诛灭鞑贼,势必保护辎重!”
“臣,领旨!”
不仅是朱祁镇憋着一口气,其实这群武勋,同样如此。
桀桀桀,瓦剌人,终于抓到你们了!
........
-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- 新书推荐
-
- 如愿以偿
- 纯洁与真心
- 亲事被抢,表姑娘转头嫁了世子
- 略施耳光,清贫千金变疯批真祖宗
- 京婚沉溺
- 抗战:逆天改命,咱老李成学霸!
- 惊悚:我打造了异轨收容会
- 斗罗:一人归来,番天印砸死唐三
- 温暖的她
- 这个医修明明超弱却过分搞笑
- 大学刚毕业,你就直接搞军工厂?
- 大明:我,朱雄英,镇压当世
- 落魄皇子:开局暴揍父皇宠妃
- 光之国:抽取骑士技能,我无敌了
- 长安的荔枝:监国皇太孙,斩右相
- 抗战:保安团?不,请叫我列强!
- 火影,一心求死的我被纲手缠上!
- 斗罗:力之极尽,吾乃盘古!
- 高武:开局穿成女扮男装帐房先生
- 快穿之恶毒女配又在犯懒
- 青云志:山河执笔人
- 快穿:白莲花又被豪取强夺了
- 精神病院学修仙,掌控神格镇九天
- 【清穿】之太子拿了黛玉剧本
- 我在神诡世界杀出一条仙路
- 斗罗:请神上身,大圣齐天!
- 香火请神!睁眼关公刀劈大黑佛母
- 我们皆从地狱来
- 奥特:开导居间惠,真由美臣服
- 我都成恶诡了,竟然还想坑我聘礼
- 叶罗丽:石之国王,世界屏障
- 雷部长,喜事将近?
- 今生相爱,我穿越到1987
- 今天也对漂亮人夫一见钟情【快穿
- 全民双人求生:开局匹配青梅女神
- 破茧成凰前男友的追悔录
- 天幕剧透退居幕后的我是千古一帝
- 问鼎修仙录
- 抗战:从东北军开始全面战争
- 重生60带空间
- 系统逼我在星陨大陆称霸
- 七零嫁不育军官,军嫂多胎被宠翻
- 军婚五年不见面,娇美人带娃随军
- 穿成太子妃后,我每天都在摆烂
- 重生八十年代:我在农村当首富